*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较高等级ILD/非感染性得到控制后适时重启T-DXd治疗仍可能取得积极效果
HER2作为靶向治疗领域关键的生物标志物,其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占比为2%至4% [1] ,针对其不同变异形式的药物研发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在NSCLC治疗领域,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德曲妥珠单抗(T-DXd)率先开启了肺癌ADC药物治疗的新篇章。2024年2月4日,T-DXd获得国内CDE优先审评,用于治疗存在HER2激活突变、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并于10月9日正式获批,成为中国首款肺癌治疗领域的ADC药物。
然而,T-DXd作为一种获批的多癌种治疗方法,其在治疗HER2突变NSCLC中展现出显著疗效的同时,也伴随着间质性肺疾病(ILD)/非感染性肺炎的风险,一旦发生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严重影响。此前,《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指出,对于≥2级ILD,通常建议永久停用T-DXd[2]。然而,本文将分享发表在JTO Clinical and Research Reports杂志的一例韩国经典病例,一位HER2突变型NSCLC患者在经历3级ILD/非感染性肺炎后成功恢复T-DXd治疗,突显了在T-DXd治疗中,对于ILD/非感染性肺炎的早期识别、及时管理和适时重启T-DXd治疗策略的重要性[3]。医学界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赵军教授针对该病例进行深入解读,并分享专业临床用药经验。

图1 病例封面截图
病例详情
基本情况及现病史
患者女性,50岁,无既往病史。患者于2022年4月被诊断为肺腺癌伴双侧肺转移。分子检测结果显示EGFR、ALK和ROS1均为阴性。肿瘤组织进行了穿刺活检,二代测序(NGS)显示,患者携带有ERBB2 Y772-A775dup突变。
一线/二线治疗方案与疗效评估
患者最初接受了5个周期的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治疗,但病情继续恶化伴肺淋巴管转移加重。确认疾病进展(PD)后,患者选择参与药物临床试验并采用吡咯替尼治疗(NCT04447118)。然而,患者在1个月后就出现复发,肺转移病灶加重。
T-DXd治疗经过
在标准化学免疫疗法和抗HER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全身治疗失败后,考虑到药物可及性及经济因素,患者最终同意接受T-DXd治疗。而在正式接受T-DXd治疗前,患者首先接受了一个周期的多西他赛和雷莫西尤单抗治疗。
随后,患者接受了每三周5.4mg/kg的T-DXd治疗,治疗前胸部CT结果见图2A。治疗21天后,胸部X光检查显示双侧肺转移病灶缩小。然而,在接受两周期治疗后,患者出现胸部不适和呼吸困难,并前往急诊室就诊。胸部CT显示双肺发生3级ILD/非感染性肺炎(图2B)。患者立即接受了泼尼松龙(1mg/kg)和抗生素治疗,包括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左氧氟沙星,同时给予复方磺胺甲噁唑以预防肺孢子菌肺炎。在治疗期间,患者使用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并持续使用静脉皮质类固醇(1mg/kg)。经过两周治疗,患者症状有所改善,高流量鼻导管被停用。患者出院后遵医嘱接受了40mg的泼尼松龙和口服抗生素治疗。

图2(A)T-DXd治疗前的胸部CT;(B)T-DXd治疗2个周期后的胸部CT,提示ILD/非感染性肺炎;(C)T-DXd再挑战前的胸部CT;(D)T-DXd 3.4mg/kg治疗后的胸部CT
(编者按:图中T-DXd再挑战的剂量写的是3.4mg/kg,可能是笔误。因为文字写的是3.2mg/kg,而且说明书中推荐的剂量降低方案有4.4mg/kg 和 3.2mg/kg 2个剂量,但无3.4mg/kg。)
患者一周后复诊,未出现呼吸困难或胸部不适症状,且不需要氧气支持。胸部X光检查未显示ILD/非感染性肺炎迹象。泼尼松龙40mg维持治疗3周后,剂量逐渐减量至30mg,随后在4周内减至20mg,再在3周内减至10mg,最终维持5mg剂量。
在ILD/非感染性肺炎改善至1级后,医疗团队与患者讨论了下一步的治疗选择。由于有3级ILD/非感染性肺炎的病史,患者不再符合其他临床试验的资格。第一个选项是永久停用T-DXd,转而接受标准化疗。第二个选项是在维持低剂量泼尼松龙的同时继续使用T-DXd,并进行剂量减量。最终患者选择继续使用T-DXd,并在剂量减至每三周3.2mg/kg的情况下重新挑战,同时维持40mg的泼尼松龙治疗。截至2023年9月23日,患者已接受了15个周期的治疗,并在10个月内维持部分缓解(PR),未发现ILD/非感染性肺炎加重。
T-DXd再挑战诊疗全程

专家点评
01、对于T-DXd相关2级及以上ILD/非感染性肺炎患者,尽管现有指南建议永久停药,但后续治疗选择受限于传统化疗等有限方案
ILD是一组包含200多种肺部疾病的异质性疾病[4],伴随肺泡炎、肺泡结构变化和肺泡间质纤维化,最终导致气体交换功能丧失。ADC相关不良事件中,尽管ILD发生率不高,但其一旦发生,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重点关注。目前抗HER2 ADC诱导ILD的具体机制尚待阐明,但可能与ADC被靶点依赖性内吞、ADC被非靶点依赖性内吞、载药的旁观者效应以及血液循环中被释放的载药具有一定关联[5]。

图3 抗HER2 ADC诱导间质性肺炎的可能机制[5]
T-DXd在治疗HER2突变NSCLC方面展现了显著的疗效,但其相关的ILD/非感染性肺炎并发症,特别是2级及以上ILD/非感染性肺炎的发生,仍然需要重视与关注。2级及以上ILD/非感染性肺炎的发生使得临床上的治疗选择变得复杂与有限。根据现有的管理指南,对于2级及以上ILD/非感染性肺炎患者,建议患者永久停药,旨在降低病症进一步加重的风险。然而,这一策略虽然能有效减少对患者肺部的伤害,却大大限制了后续可用治疗方案。目前可供选择的后续治疗方案主要集中于传统化疗等,现有治疗选择在安全性及疗效方面难以满足患者需求。
02、在遵循当前T-DXd的ILD/非感染性肺炎管理指南的前提下,本文成功案例提示,对于经历2级及以上ILD/非感染性肺炎后康复的患者在合并激素使用的前提下,减量后再次重启T-DXd治疗的处理方案值得进一步探讨
T-DXd作为一种HER2靶向ADC,在HER2阳性乳腺癌和胃癌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疗效,而ILD/非感染性肺炎是临床医师对T-DXd相对比较关注的不良事件之一。DESTINY-Lung05(DL05)研究显示,入组的72例中国HER2突变NSCLC患者中,任意级别药物相关ILD/非感染性肺炎发生率为9.7%,其中大部分为2级事件[6]。尽管大多数时候,T-DXd治疗相关的ILD/非感染性肺炎不良事件级别较低(≤2级)且大部分经药物剂量调整和适当的对症治疗后均可得到恢复,但如何更好地监测、早期识别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仍面临诸多挑战。
根据现有文献和病例分析,2级及以上的ILD/非感染性肺炎在T-DXd治疗中可能导致中断,但重启治疗的可行性仍值得深入探讨。目前,国际肿瘤学期刊发表的T-DXd相关临床管理病例很多,其中不乏T-DXd相关ILD/非感染性肺炎后成功“再挑战”的案例。如一篇发表在Journal of Breast Cancer杂志的病例中 [7] ,一例既往已经接受过HER2靶向治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ADC(T-DM1)、化疗以及放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在接受T-DXd治疗三周时出现2级ILD/非感染性肺炎,但ILD/非感染性肺炎得到控制和缓解后,医生出于治疗史及耐药性的综合考量,在维持10mg泼尼松的前提下,为患者重启了T-DXd治疗,采用最低剂量(3.2mg/kg,每三周一次)继续治疗了12个周期,期间疾病稳定且未观察到ILD/非感染性肺炎的复发。本文虽为NSCLC病例,但疾病诊疗过程存在相似之处,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患者的ILD/非感染性肺炎等级达到3级,这意味着其面临的治疗挑战更加严峻,然而同样在ILD/非感染性肺炎成功控制后,合并激素使用的前提下,减量并重启了T-DXd治疗(3.2mg/kg,每三周一次),患者随访情况良好,病情得到控制且ILD/非感染性肺炎未再次发生。
以上病例表明,即使面对较高等级(≥2级)ILD/非感染性肺炎,在完全控制ILD/非感染性肺炎后,及激素合并使用的情况下,减量并重启T-DXd治疗仍可能取得积极效果。虽然目前以T-DXd的ILD/非感染性肺炎相关管理指南作为实践标准,但这一案例对实际临床治疗有所启发和提示,当发生≥2级ILD/非感染性肺炎的患者医疗人员或许可以结合激素治疗反应、后续治疗选择有效性等个体化评估之后,可能在严密的监控和管理下考虑再次启动T-DXd治疗,重启治疗也有可能得到潜在的治疗获益。未来的临床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以不断优化HER2变异肿瘤患者的治疗策略,进一步拓宽T-DXd的临床应用前景。
点评专家

赵军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胸部肿瘤中心副主任
胸部肿瘤内一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导
肿瘤内科教研室主任 伦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 肺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委会肺癌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 呼吸内镜分会委员
精准医学与肿瘤康复专委会常委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医疗健康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肺癌杂志青年编委
肿瘤防治研究杂志编委
中国肿瘤临床杂志审稿专家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审稿专家
精彩资讯等你来
参考文献:
[1]Sholl, L.M. Aisner, D.L. Varella-Garcia, M. et al. Multi-institutional oncogenic driver mutation analysis in lung adenocarcinoma: the lung cancer mutation consortium experience. J Thorac Oncol Off Publ Int Assoc Study Lung Cancer. 2015; 10:768-777
[2]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共识专家组. 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4, 46(4):304-318.
[3]Nam S, Lim SM, Cho BC, et al. Successful rechallenge of trastuzumab deruxtecan after drug-induc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a NSCLC With HER2 mutation: a case report. JTO Clin Res Rep. 2024;5:100628.
[4]Swain SM, Nishino M, Lancaster LH,et al. Multidisciplinary clinical guidance on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rel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pneumonitis-Focus on proactive monitoring,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Cancer Treat Rev. 2022 May;106:102378.
[5]Tarantino P, Modi S, Tolaney SM, et al.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duced by Anti-ERBB2 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 Review. JAMA Oncol. 2021 Dec 1;7(12):1873-1881.
[6]Y. Cheng,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in Chinese patients (p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HER2 mu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primary analysis from the Phase 2 DESTINY-Lung05 (DL-05) trial.2024 AACR. CT248.
[7]de Weger, V. A., Schutte, T., Konings, I. R. H. M., et al. Successful Trastuzumab-Deruxtecan Rechallenge After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A Case Report. Journal of breast cancer, 26(5), 519–523.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